WP□TR型高爐熱風爐熱電偶是專為鋼鐵行業的高爐熱風爐開發的測溫產品,由接線盒、保護管及安裝固定裝置、感溫元件等組成,結構新穎,測溫范圍800~1300℃,碳化硅保護管可到1500℃,耐壓1.0~6.4MPa、耐大氣流沖刷、熱響應時間≤5min、使用壽命長。 按熱風爐內部的蓄熱體分球式熱風爐(簡稱球爐)和采用格子磚的熱風爐,按燃燒方式可以分為頂燃式,內燃式,外燃式等幾種,提高熱風爐熱風溫度是高爐強化冶煉的關鍵技術。如何提高風溫,是業內人士長期研究的方向。常用的辦法是混燒高熱值煤氣,或增加熱風爐格子磚的換熱面積,或改變格子磚的材質、密度,或改變蓄熱體的形狀(如蓄熱球),以及通過種種方法將煤氣和助燃空氣預熱。 現代熱風爐一般采用高爐煤氣加焦爐煤氣作燃料。在缺少高發熱量煤氣的條件下,采用預熱助燃空氣和煤氣的方法,也可提高風溫至1200℃以上。 高風溫是現代高爐的重要技術特征。提高風溫是增加噴煤量、降低焦比、降低生產成本的主要技術措施。近幾年,國內鋼鐵企業高爐的熱風溫度逐年升高,2007年重點企業熱風溫度比上年提高25℃。特別是新建設的一批大高爐(大于2000立方米)熱風溫度均超過1200℃,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如2002年后,首鋼技術改造或新建高爐的熱風溫度均實現高于1200℃的目標。 熱風爐是為高爐加熱鼓風的設備,是現代高爐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提高風溫可以通過提高煤氣熱值、優化熱風爐及送風管道結構、預熱煤氣和助燃空氣、改善熱風爐操作等技術措施來實現。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,采用優化的熱風爐結構、提高熱風爐熱效率、延長熱風爐壽命是提高風溫的有效途徑。 高風溫有賴熱風爐的結構優化 20世紀50年代,我國高爐主要采用傳統的內燃式熱風爐。這種熱風爐存在著諸多技術缺陷,且隨著風溫的提高而暴露得更加明顯。為克服傳統內燃式熱風爐的技術缺陷,20世紀60年代,外燃式熱風爐應運而生。該設備將燃燒室與蓄熱室分開,顯著地提高了風溫,延長了熱風爐壽命。20世紀70年代,荷蘭霍戈文公司(現達涅利公司)對傳統的內燃式熱風爐進行優化和改進,開發了改造型內燃式熱風爐,在歐美等地區得到應用并獲得成功。與此同時,我國煉鐵工作者開發成功了頂燃式熱風爐,并于上世紀70年代末在首鋼2號高爐(1327立方米)上成功應用。自上世紀90年代KALUGIN頂燃式熱風爐(小拱頂)投入運行,迄今為止在世界上已有80多座KALUGIN(卡魯金)頂燃式熱風爐投入使用。 截至目前,頂燃式熱風爐由于具有結構穩定性好、氣流分布均勻、布置緊湊、占地面積小、投資省、熱效率高、壽命長等優勢,已在國內幾十座高爐上應用。首鋼第5代頂燃式熱風爐自投產以來,已正常工作22年3個月,曾取得月平均風溫≥1200℃的業績。生產實踐證實,頂燃式熱風爐是一種長壽型的熱風爐,完全可以滿足兩代高爐爐齡壽命的要求。然而,由于國內有的企業高爐煤氣含水量高、煤氣質量差,致使頂燃式熱風爐燃燒口出現過早破損;而且采用的大功率短焰燃燒器在適應助燃空氣高溫預熱(助燃空氣預熱溫度≥600℃)方面還存在一些技術難題。因此,國內鋼鐵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,Corus(康力斯)高風溫內燃式熱風爐也因此得到應用。 |